Wednesday, 14 August 2013

新沟港~自制“马来盏”The Making of Belacan ( Malaichan) in Parit Baru,Sabak Bernam

Parit Baru, Sabak Bernam, Selangor ( 座落在雪兰莪州,沙白安南县的小渔村“新沟港”)

这是一个宁静朴实的小渔村,处在一个偏远不显眼的地方。但是,别小看这个小渔村哦!她可是属于大马盛产数一数二,最多且又有名气的Belacan "@ Malaichan"巴拉煎/马来盏的渔村呢!

想必大家都有尝过他的味道吧!一道地道普通不过的菜肴~“马来风光” ,若不搭上“它”@《马来盏》仅仅独有的味道,就是不好吃,缺乏某些口感,嚼上脆脆的蕹菜青梗也不象样的!个人就是喜欢它的那种带着咸腥虾味,再配上指天辣椒,就是一绝得好料,包你吃了后,还要添饭。

趁开斋节假期,有幸的受生于厮、长大于厮来自这小小渔村的纪姓女士Crystal Kee好朋友一家人邀约前来拜访。而随后得知这里原来是盛产Belacan "@ Malaichan"巴拉煎/马来盏的地方。浏览着渔村之际,观察了一个有趣的事情,就是这村子里仍住着整60户人家,而大部份人家的姓氏就是姓“纪”,所以这村还有另一个匿名称为《纪家庄》。

据了解,以往这里的人家大多数(华裔)是渔夫,都是靠捕鱼、捕虾过活,也有一些是靠养猪,做点小生意的。。。。唉!抵不住无情岁月洪流来磨,经济、利润、夕阳行业、人物变迁的冲击,就像我国其他新村、渔村,小镇地方一样,都面对着村人往外流,没几家人仍继续着几乎没落的捕鱼行业了。

但,无论如何。。。。对一些乃住在这渔村老一辈的人来说,这里是他们的根,这里是他们的发源地,这里还有很多值得他们眷恋、传承下去的“家传行业”.

例如,有很好吃很‘低吃’的生猛海鲜餐馆 (这里顺介绍一下先,村里唯一的一间著名的《圆园海鲜餐馆~独门拿手海鲜餐好菜肴“塘虱粥”也是一绝的》,你定要一试尝尝它的辛辣味道),也好比自家制做享誉全马的独制秘方~Belacan "@ Malaichan"巴拉煎/马来盏就是其中之一。

碰巧最近对养虾殖业有点研究和抟磨,心想,这里的“马来盏”那么好吃,应该是因为它的天然资源“小虾”在作怪发效导致吧!因为这里是靠近马六甲海峡的河港,不是海港口,在咸水加上淡水的水资源以及这条大河是下流端的天然丰富河床底所产出的天然食物(藻类,小蚌类等)提供给“半咸淡“的虾类吃,肯定怀孕培育出最好、亦最顶级鲜甜汁美味的虾子来制做Malaichan"巴拉煎/马来盏啦!哈哈!

无论如何,我还是据于好奇和想多一层了解对制巴拉煎/马来盏的过程拍摄下及写下仅我个人的观察看法。(如有错误,别怪我误导人啊!也恳请您的纠正)

1)下午大约3、4点时,见到外劳渔夫纷纷驾着舢舨回航驶近小型码头,满载“虾”归





2)渔夫们忙着把小虾们分类,偶会捕抓到鱼类、蚌、蟹不等








3)一家大小,不管老板外劳也好,分工合作,把虾只洗溯(应该是要宰杀去壳)






4)把虾参上盐巴,让它发洨,再拿去曝晒在自家的空旷木架平台上(这里的渔家,可见户户人家门庭前,都搭有这种木条板盏横空夹着,除了“晒虾之余”,也可以纳凉,晾衣架,亦是孩子们嬉戏玩耍的地方)









5)用搅拌机把曝晒后的虾只均团团搅拌、挤压、绞碎。。。然后,再制成设定的模型版样(有砖型、圆形与块状的。。。)




6)掺杂着粉红色@颜色素进入马来盏,会使“马来盏”看来更显得更呈“棕红色”。(据说,巫裔友族同胞较喜欢这种深色泽的马来盏,所以为了迎合他们的口味和看相,就较多是“深棕红色”)


 
 








7)不同型装的‘马来盏’被工人被拿出平台上去,有顺序地被摊开自然被烘、曝晒在炎热太阳下,若天气好,太阳猛烈,不稍一天就能“出炉”的。










8)然后,就是拿去包装的了。记忆印象中,一般的‘马来盏’包装是使用纸张的,现在的‘马来盏’却也讲究包装,看起来也较卫生,干净的。
















渔村里天真无邪的小孩,看着我们时,有点陌生却也有点受惊似的,但,彼此脸上微笑释放后,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善,隔膜感就消失了。



也许,他们就是那未来渔村的栋梁,就是那令我们“爱不释手”的“马来盏”传承接班人。。。哪天,会把《新沟港》的“马来盏”发扬光大,外销到海外去
势必让你想到“马来盏”,就想到“新沟港”。



哪天。。我们还会再回来。。。。
为了再看那美丽渔村的日落晚霞
再品尝那令人返寻味辛辣“塘虱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记2025 ~清明回乡扫墓

  记~ 清明 《 2025 》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对!就是《清明节三月初七》小时候常念的一首诗歌, 也是每年必须履行的家庭活动之一。 孩提时,对于“扫墓”或 一般人用的词“拜山” 这个字眼非常的敏感,而避之。,有种莫名及无形的恐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