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30 May 2017

莫隆与何二娇的故事~Batu Talam (峇都打南13啤)的《莫家村》


人家大马创作才子~阿牛陈庆祥曾经作过一首歌《阿牛与阿花》的爱情故事, 红透台湾乐坛的夹Band《五月天》,在刚出道不久时,也有一首很红的歌名叫《志明与春娇 》。。。
我也有一首,但是不能用唱的方式表达,就用描写的方式去表达。这,可以说是真人真事版,发生在我祖父与祖母身上《莫隆与何二娇》的爱情故事。 也没什么浪漫,,没什么激情,就是那般的朴实,那般的纯纯。。。。

为什么会写祖父与祖母的爱情故事呢!
mmmmmhh! 那是源起于在网上观看了

一部由网友上载的“纪录片” The Documentary Film is called : < Orang Asli In Malaya's Jungle 1947>而激发我写下。。。

个人觉得,这是很难得的一辑录影纪录片(至少现在已是罕见到由国家电影局或文化局去拍摄这样的纪录短片,讲述着原住民的真实生活,然而,还是被有心的网友不知道从哪来得到这部很有历史价值的“短片”)
,由其是对于半岛住着的少数原住民 (aboriginal /indigenous)。


这影片里所拍摄的是半岛内陸区里其中一个部落 Suku Kaum Senoi/ Semai族。过的生活就像影片里所拍摄一样,翻山越岭迁移他处去寻找新的地点建家园(因之前搭建的亚答屋家园暂时会被遗弃荒置,待过了一段日子,又返回去住,有点象深林里的“游牧”民族)他们男的会群体去网捞鱼,捕猎,女的就会负责摘野菜,野香蕉花蕾,竹笋,pakupakis 都是一些垂手可得在野林里即摘即有的可口好菜。 

若有什么庆节或有人去世后,将会连续几个夜晚进行他们的一些传统拜拜、祈祷仪式。一些长老 & 乐师们用竹竿敲打及发出有节凑的音乐,随之会自然然、不自禁的手足舞蹈起来,像是在跳舞又像是在和灵魂、邪灵在沟通,那种感觉和气氛诡异非常的。



当然,现在的semai族也受到文明的洗礼,接触了社会大众,政府也特别照顾与保护他们的一些福利等。渐渐的他们的生活也获得了改善,基本上与你和我一样了,会使用手机电话,会上网,亚答屋里装置太阳能,安装Astro.....
但是,有一点卻怎也改不过来的,就是他们的态度偶尔也太随性了(不好听就是懒惰咯!)譬如说,爽爽,他可以不来工作,休息了一阵,他又出现...唉!(如果你有聘请过他们帮你做过工,你就会有同感),总之,会让你哭笑不得,气煞的。
其实,他们也有一些优点的,凡事不强求,有得吃,有得住,就足够了。

注: 哈哈!以上的有些事,确实是在我童年的时候有去参与过,譬如去林里捕鱼、射鸟、狩猎及摘采野菜等。。。。至于我说的若有亲人去世后的一些祭拜仪式,的确是我亲身体验,凭13岁时的点滴印象拼凑出来的回忆。我体内也是流着semai族的1/4血液的.....我婆婆是原住民。



到目前,咱们的亲戚们( 我的叔叔、婶婶 与 一些堂哥、堂弟们、侄儿、侄女、外甥们等等 )还住在这个13啤,Batu Talam (峇都打南13啤)的《莫家村》后来,我们在众堂兄弟的同意下,一致取名为“ Kampong Orang Asli (Mok )”。

这里是我公公莫隆先生在英国人殖民时期,也是在马来亚独立之前立家之地。也是莫隆家族在马来西亚的发源地。若他在生的话,能见到儿孙满堂,已是繁衍到第六代了。家族人口加起来少说都将近有400人。对以最上一次( 2007年吧!),最多人集合在一起拍照的人,将近100多位。也算是最齐人集合的一次《新春大合照》。难能可贵的是,许多长辈依然健在,开开心心欢悦地参与这个别开生面的“聚会”。
。唉!如今,事过境迁,人事已非,老的已变得更老,往生的已去了另一个极乐世界。

根据父亲生前曾经口述过,公公婆婆的邂逅到结婚,成家立业,繁衍后代等的故事,我凭点点滴滴的记忆拼凑起来,组织成文字,再编成 莫隆与何二娇(Piaah Bakai)的故事。

他俩,也没有任何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异族情缘,在那时候似乎像是很平常不过的事。据说,公公很相信命中注定这回事,曾在中国广西被算命佬批命(算 3 世书),说将会与南蛮的土族女子结缔,成亲等。 后来,因在彭亨劳勿-“鬼仔园”奥州金矿公司做“苦力” 做劳工,储蓄了点钱后,就迁移到另一个较偏僻的内陆地区《峇都玛琳15啤》从事一点小生意,卖买杂货,就在以前以河流为主的河边岸上开了间小小杂货店来经营。

后来,因为公公的本性为人善良,性格温驯不惹事,随意而安的坦然的生活,这样的一位来自“唐山”中国广西北流,三贯村,大坡外,小一哩,的平安村年轻人,讨得了村里马来人与土著们的欢心。经过一位住在村里面的德高望重土著马来人长老《俗称为村长的“Tok Pengulu” 》的极力介绍下,他认识了一位土著女子后,随着就相亲结婚。一切的婚礼都是以中、土两式进行。 哈哈!想不到我的公公与婆婆早在以前就开了先例来一个异族通婚。 然后,就有了我们这个各种族婚姻CrossOver的《莫家》。 

其实,以前的这种异族通婚/婚姻,会带来许多的考验,无论是面对家庭、社会、同宗同亲血缘的眼光审视下,真的不容易。不过,我相信公公与婆婆都成功通过了考验,一起携手走了好多个十年,开花结果,开枝散叶,才有今天的庞大成员的莫氏子弟家族。

在这么一个异族大会扎的大家庭,会是怎样相处,要怎样去包容纳每个人不同的传统文化、饮食、习惯呢?各种籍贯、种族相处要学会的肯定是包容德行为排第一。不然,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住在一个屋檐下。

也许,在这样特殊的大环境下,而造成了我们这下一代的各种天赋、适应能力、习惯与仿效习惯等。 举例子说,像是在以下的各种例子,就是最佳及最体贴的证明:-

婚姻 ~ 也许,这种异族通婚已有了先例,造就了后来他们的的子子孙孙们也一样,来更多的异族恋爱史,异族通婚频频皆是的。华人、印度人、马来人、伊班人、泰国人、越南、印尼人、中国人等等。

饮食习惯 ~ 大伙们就是要吃辛辣的食物,各种乡下的野菜润叶苗、野菇、野薯叶苗等随手采来当烧菜、不然就是煮加里就是一餐,从小就会辨别什么野菜名堂了。大人们捕猎或捕获的山珍野味也吃了不少,什么狸猫(果子狸),野猪,猴子,花鹿,鼠鹿,狗熊,野牛,箭猪,穿山甲,水鱼(鄨 ),乌龟(草龟),松鼠,飞鼠 (大蝙蝠 )等等。

语言~ 都会说上或掌握好几种的语言,什么本土话,马来语,华语,各种籍贯的方言。。。。

面貌~ 父亲那一辈,不必说了,都是混血儿,母系较强,所以一眼就能看出是象婆婆/原住民样子。然而,到了我们这一代,仍还有婆婆的基因,肤色也黯黑,一般的眼眉毛,都长得浓厚的。一眼望上去我们的脸庞,就是和一般的华裔子弟有别。

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啦!或者我们已经是习惯了像以上的“生活”。。。

人与人、或者是亲戚之间,若平时少联络,互相少来拜访、来往的话。。。亲情肯定会淡如水。如果,老一辈的人已不健在的话,这种感觉和情况更显著的。唉!一个凝聚的根不在了,其余的根亦会慢慢散去。老实说,这真的很很可惜。

所以我心里面有一个愿望,再盼来一个空前绝后,莫隆氏的后裔们,再聚集在一起,来一张大合照,展现出这个那么一个特殊的家庭的魅力,把公公婆婆们的难得的异族婚姻而诞下的后裔们继续、延续他们俩的美丽故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记2025 ~清明回乡扫墓

  记~ 清明 《 2025 》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对!就是《清明节三月初七》小时候常念的一首诗歌, 也是每年必须履行的家庭活动之一。 孩提时,对于“扫墓”或 一般人用的词“拜山” 这个字眼非常的敏感,而避之。,有种莫名及无形的恐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