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7 June 2012

我~来自“积罗新村”Kampung Baru Cheroh

                                                                                    


 每个地方的名称都有它的来源和传说罢!在独立前,或是更早的马来皇朝,普遍盛行使用“树”类,“山丘@Bukit”,又或着是用“河流”来取名的(留意到吗?在大马,只是一个叫Sg.Lui/Rui的地方或河流都有好几条了。)。。这些“川渊”,“山丘@Bukit”及“河流@Sungai”和我们先贤来到南洋的日常生活,起居饮食及交通联络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我们的故乡~积罗~“Cheroh”的马来文意思大概是意指一种农耕器,用来农耕田作务的耕器。(我是在Wiki那边的记哉里找到的,若不对的话,请纠正。或是,谁家有“老积罗人”,他们也许有不同诠释为什么会唤作“ 积罗”。)



实际上,积罗的地形,外形(Contour)也算不上是块适合于种禾稻,耕农作务的好地区(不懂为什么要用“耕农作物的器材”来命名。“积罗”,是处于主干山脉的斜峻边,地区多属于斜坡,所以比较适合栽种橡胶,油棕树等。因此,在那个年代,很多老一辈的积罗人,多数是靠割胶为生,讨生活的,他们也不是一样把十个九个孩子养大成人,哈哈!(现在年轻一代的我们,连生两个都要喊哭了,不懂得那时的60,70年代的人是酱样生那么多名孩子的。。真的由衷钦佩她们)

在我的记忆印象中,较出名的园丘记有“积罗园丘”(Estate Cheroh),“大南园”,“华昌园”,“红毛园@老一辈人称为“窗口/“敞口”,还有就是“门牌芭”(属于自己的胶园地)。据说,这些园丘都属于大财主,富翁的。除了“门牌芭”之外。也常听老一辈的人说,如果能成为像““积罗园丘”(Estate Cheroh)的老板“梁祖意”那样有钱就好咯!的切,若是,你有几千个“依格”的胶林油棕,为何不有钱?况且是在60,70,80年代的时候。

日新月异,在“胶起胶落”后,现在这个积罗最大的园丘亦慢慢的在转型着,大量栽种油棕树了。以前大量的园丘员工,多数是印裔同胞,除了工作,他们也是住在园丘所提供的屋子,随着他们的员工地位被“孟加拉或印尼仔”取代了后,很多印度同胞也被园丘管理层辞退及驱逐出来了。君不见,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印度人从“吉林棚”搬下来到我们“积罗新村”里买屋,租房的生活起来。曾有一段时期,不幸的事件,例如破门行劫,偷劫,凶酒闹事,打架事件等。。也因为他们的迁入,案件有如雨后春荀的频频在新村里接二连三的发生。就是所谓“衍生”出很多的社会问题。

若你有留意到报章,不管在城市,小镇也好,很多抢车,打劫,干案非法勾当的“主角”人物大部分都是“他们”。唔!“衍生”出这么多的社会问题,很多地区的“园丘”ESTATE是不是也应该负上一点的责任呢!不是吗?你不雇用他们了,解雇他们后,没有好好的安顿他们或善后他们。他们(大部分)只懂割胶,做园丘工作而已,失业后,他们没钱,没有文凭学识,没有人愿要雇用他们。。。为了生活,生存,就想到去打枪,偷,劫来过活了。但是,他们本身却也要反省一下,别那么懒散,工作态度也要改一改,不然,“园丘”也不会无端端的解雇他们,不继续雇用他们的吗?

唉!差点离题了。。。竟然讲到严肃的社会问题去了。然,这里,我是要回忆及讲述下我们“记忆中”,儿时/少年时代印象中的“积罗新村”。

允许我擅作主张的把“积罗新村”规划及分成几个“地区”。我会把我自己习惯称这些“地区”列出来。也许,你也熟悉这些被我唤成的“地区”/地点。(顺便勾起您对家乡的回忆)

我住的“区”该称为 ~1) 篮球场区 (水塘/山顶/马来柑帮)
                                      ~2)“店子” (大街及阿和那一带)
                                      ~3)“吉林棚” ( 打水寮/Estate Cheroh )
                                     ~4)“学堂背”(河背/现在就是“明河园”)
                                      ~5)“大南园”( 现在的民众会堂处)
                                      ~6)“平价屋” ( 也是积罗第一个“廉价屋”计划)
                                      ~7)“观音堂”(也是现在观音堂处)
                                      ~8)“八条石” (以前是养猪场,现在是垃圾场了)
                                      ~9)“七条石河”(以前是沙场,现在河流仍在,沙场已不在开了,由几间燕屋竖建在那吧!)这“七条石”和“八条石”之间呢!有着很多的荒置的矿湖泊。当时,很多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到这里“一游”的话,闻之色变!多会吓倒脸青青!随着,孩子回到家里后,包准你会被“啃藤条”,被家里的爸爸妈妈“藤到不得了”,你也会感觉到满身“疼到”没完没了。。哈哈!
                                      ~10)“红毛楼”(以前是园丘的经理宿舍,现在仍然还轰立着~我记得,这山顶上的“红毛楼”有长着几棵“相思豆”的树。。我们曾爬上山上去检起粒粒红色的“相思豆”)

基本上“新村的形成”是在1949-1957的年分吧!那个时候,英国佬仍殖民着马来亚,为了防阻“马共”分子的思想渗入华人社会以及煽动华人去“反英”。英国佬就推行一套策列《紧急法令@ Darurat 》来对付“马共”,把所有分散住在不同乡村角落的华人迁移聚集在一个四周用“锌板和有藜刺的铁丝网”围起来的“新村”里面。根据爸爸妈妈们的记忆里描述形容,严格来说,也不算是什么设备完善的“新村住宅区”,只是简陋的亚答棚,只能让人栖身的空间“屋子”而已。还好,每户仍有空地让大家种菜栽农的。。。

想,英国佬把“积罗新村”设在积罗,原因应该是这里的“地形”关系。不是吗!你看我的分析,“积罗新村”没广宽大的平地,就像处在一个“V"型的”最低尖点”出一样。然后,警察局的地点在上面(“红毛园是英国佬所拥的园丘”和“吉林棚”),村民要去割胶,都要取道经过“马打寮”,哪,英国佬也容易把关吧!接着,就是规定谁家有男丁的话,就要鼓励他们成为“辅警@Home Guard”来维持地方上(新村)的治安问题,也无形中的减少“马共分子”和村民的接触。

新村的由来,大约是酱吧!我是“道听图说”也加一些自我推断回来的。。。(若,你有兴趣要知道更多,不妨上网查阅)

你看,今天,我们新村的小巷道已不能容过两辆车了。。,谁(鬼佬)又会想到,当初的一个个好像“难民营寨”的“新村”会发展到今天的这个局面呢!哈哈!

“新村”的问题也不少。。民生问题,“雅兰”问题。。道路破烂,渠道。。街灯。。
但,总是会“安然”会被解决的。。。
每当,5年一次的全国大选要到的时候。。
修路,铺路,碾路。。。

“新村”一年也有好几次热闹,不堪寂寞起来的。。
农历新年的时侯,大日子时候。。
观音堂做“打醮”时。。。

偶尔,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某某议员/国会议员”去世。。
要举行“补选”时。。
新村就会热闹起来的了

哈哈!我,有一段时间没有回乡了
有点想念起 我的故乡“积罗新村”
你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记2025 ~清明回乡扫墓

  记~ 清明 《 2025 》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对!就是《清明节三月初七》小时候常念的一首诗歌, 也是每年必须履行的家庭活动之一。 孩提时,对于“扫墓”或 一般人用的词“拜山” 这个字眼非常的敏感,而避之。,有种莫名及无形的恐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