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7 May 2012

会馆请你有空~来坐坐

一年一度的关丹广西会馆颁发奖学金的日子又到了,带着太太和孩子一起出席这项活动。我是广西人,很小的时候就被父亲不断的提醒自己是属于广西籍贯,而不是客家人(我母亲是客家人,而我们家的兄弟姐妹们是使用客家话来沟通的,但,和父亲说话交谈时是就用上半咸不淡的广东,西话混掺着说)。旦白说,我的客家话说得还比广西话说得流利的多咧。

唔!一般人的想法是,晓得自己是什么籍贯就可以了吧!(管它是什么人的,我们是马来西亚人咯!哈哈!有这种想法的人也不少啊,年轻人更不用说。)能不能说上或者是使用方言来沟通,就得看我们自己有没有去实践。我想,现在的家长们也都象我那样,在家和孩子们多用华语或英语沟通的吧!很少家长会用籍贯的方言和孩子们沟通的。(或许是大环境的催使和所逼吧!在大马,说华语就好像是能和不同“籍贯”的人沟通起来的一道桥梁,我是酱认为的。当你去到槟城时,而你又不会说上福建话,那就肯定会使用上华语派上用场沟通的了,而槟城人(大部份说不很流利的广东华)来到吉隆坡不大会说广东话后,也就得向当地的人说上“华语”应急了。。。哈哈!)

大约在三年前,也在小女念一年级的时候吧。心血来潮,我就走上座落在不显眼的会馆建筑楼的二楼上的关丹广西会馆里拿了注册会员表格,填妥后缴付了会员费,酱就成了会员。秘书安娣告诉我说,欢迎我的加入,因为会馆的会员人数寥寥可数的,有新会员进来就是好事吗。然后告诉我,说我们的会馆会在什么什么时候会通知会员来开常年大会,也顺便颁发奖学金给成绩优越的学生们以示鼓励广西籍贯的孩子们。

不错吧!学生们若考到好成绩的也会获得会馆的鼓励哦!(记得我小学时,也有拿过一两次的,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各自去领一个“小红包”回来,里面约有5令吉吧!这也已经能让我开心上一整天,哈哈!)

其实,在我们居住的市镇里,真的有很多很多不同籍贯的会馆。随手拈来就有海南,福建,广东,潮州,福州及客家会馆等。先贤们早在几十年或更早时下南洋来时就已经存在的会馆,一脉相传到现在,“会馆的精神,乡谊情谊”依然存在,殊不简单的。佩服先贤们的那种念旧同乡情,四海皆兄弟的精神。在以前,刚刚南来的同乡同胞们,没有落脚处,会馆就是他们暂时栖身之所。不管你要汇钱回唐山大陆,或是你要捎个书信回家乡报个平安,“会馆”就是你的最佳联络处。他们会馆里的打理人会委托其他的同胞们,乡俚们转告或转交由唐山大陆寄来的家书或邮件给你的。那个时候,那里有电邮“伊妹儿”,电话啦!只是用“口传”罢了!陆路交通又不发达,靠的都是走水路多。所以,今天我们的城市或较繁荣的市镇多数是靠近海口,河口的。好比关丹,吧生,瓜丁,瓜雪等市镇。

那时,“会馆”真的是个相当重要的“地方”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但提供给同乡们一个栖身之所,一解乡愁的聚所,也是同乡们各自有个照应交流的地方。

随着时间年代的变化,“会馆”的精神意义依然存在,但感觉上它所要扮演的角色就有些不同了。当然,今天的“会馆”还是个扮演着联络大家乡情乡谊的地方场所,打打麻将,唱唱卡拉OK交流社交 的地方场所。

当会馆要开常年大会时,恐怕出席会员人数不够,就想到要利用“颁发奖学金”来呼吁会员们出席,也顺便在勉强人数足够下顺利的开常年大会,不亏是一举两得,一石二鸟的好策,也难为了元老理事们的一番用心良苦。

旦白说,在昨天的“会馆”颁发奖学金活动当中见到,会馆的领导层真的出现了严重的断层问题,理事们加起来都快要几百岁了。60-70多岁的元老们仍在主持着大局。我想,这种现象也在其他的籍贯会馆里出现吧!,一样面对酱着同样的问题吧!唉!若,一个青黄不接,断层问题重重的会馆,又怎能把薪火相传,承脉下去呢!火巴老早就被前辈们给点亮了,此时,却不见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去接领它及把它发扬光大的?

其实,各“会馆”所面对的问题不只是会员越来越少,而且领导层也没有年轻化起来。总是给人“老人会馆”的误解印象和感觉。唔!是什么原因导致年轻人迈足不前去参与会管所办的活动呢?宣传不够?活动不能够吸引年轻人参与?活动不能随时代而转型更年轻化,更有活力朝气?还是乐龄的领导层的人们在仍在原地踏步,不进则退。。。的确,各会馆的领导们,实再有需要去探讨和认真去找出固中原因。

不然,“会馆” 也迟早会变成了“ 博物馆”。

有空,就去参观坐坐。当然,我们不想见到“会馆”在苟且喘延,渐渐会变成“ 博物馆” 如斯可悲情形。

有空,就去坐坐,真的。

别,只是为了要让孩子领取那“奖学金“的目的去,而去出席会馆一年一度的盛会。尽量让孩子知道会馆的存在意义。纵使自己了解不多,那就更应该多向会馆处了解了解。不然孩子问起你时,也不懂得怎样回答他们“为什么而来出席这样的活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记2025 ~清明回乡扫墓

  记~ 清明 《 2025 》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对!就是《清明节三月初七》小时候常念的一首诗歌, 也是每年必须履行的家庭活动之一。 孩提时,对于“扫墓”或 一般人用的词“拜山” 这个字眼非常的敏感,而避之。,有种莫名及无形的恐惧感...